《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21 09:13:32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1

这本书深度剖析了很多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根源,比如婆媳问题,比如小三,比如萝莉和大叔,根本上讲还是大部分人都是“巨婴”,我们太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的建立一般是在6岁之前,特别是在1岁前妈妈无条件的爱很重要。而我们普遍的观点又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可以为所欲为,而到了大了之后才严加管教,却不知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的时期。尤其是随着现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导致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孩子在3岁前没有得到妈妈全心的照料。这为将来孩子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

亲密关系是我们疗愈童年伤痛最好的场所。每一次吵架或者强烈情绪的产生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而成长的代价就是直面过往的伤痛,改变自己原有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我也是在最近线下的一次课程中通过老师的剖析才看到自己对老公的种种期待与控制,根源还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我把对父亲的又爱又恨投射到了老公身上。不过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爱我,足够包容我的老公,让我在夫妻相处之中逐渐长大,成熟,承担。解决伤痛最好的办法就是爱,是老公的爱滋养了我。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2

作者介绍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的作者是心理学家武志红,他是心乐土心理咨询机构创始人,于北京大学心理系研究生毕业,他曾经出版过《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等都对社会有巨大影响力的心理学书籍,销量超过百万册,常年出现在心理学书籍热销榜单当中。

武志红所接受的训练是精神分析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在常常分析心理创伤时,把矛盾根源归结到童年和家庭,目前很多科学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者认为武志红作品中的某些观点过于偏激,主观性较强,有过度演绎的嫌疑,还有待验证。不过科学心理学本身发展起步的就比较晚。能解释的心理现象也比较狭窄,所以目前不足以判定武志红的观点就一定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武志红是很多普通读者学习心理学的领路人,他一直在做的是试图引导大众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和成因,在向大众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这一点上,武志红和他的作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读者曾经说,武志红或许不是我学习心理学的终点,但它确实是我学习心理学的起点。下面我就将具体来说一说书里的内容,今天就为何家会伤人来说说作者的观点。

梗概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7万字,详细阐述了三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家会伤人,如何自我治愈以及怎样获得幸福及自由?今天我将为您讲讲为什么家会伤人。

为何家会伤人?

为何家会伤人?作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没有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这回答了家到底是什么。

第二个原因是没有处理好的爱与分离的关系。

第一个原因:家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谈谈到底家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健康的家庭系统?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是: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第一关系。

健康家庭第二定律是:在家中要使用珍惜规则,而非工作中的权力规则。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是: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第一关系。

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不过,我们的文化传统的确有这样的倾向:重亲子关系而不重夫妻关系。就仿佛是,夫妻关系只是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给长辈和晚辈服务的载体。

但是,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并且,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一、糟糕的婆媳关系;

二、严重的恋子情结。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多么难过。她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言,他比爸爸还要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这是很多婆媳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与儿子的分离就不是那么难受。相反,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他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这时,这个婆婆会祝福媳妇,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和丈夫曾经走过的幸福之路。

健康家庭的第二定律

健康家庭的第二定律是:在家中要使用珍惜规则,而非工作中的权力规则。

作者认为,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

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 ……此处隐藏839个字……意识还是留存着想要改变父母的念头。

当这种孩子成年后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的会切底寻找一个理想中的父母来做恋人,一种是继续小时候改造父母的愿景,寻找与父母相同毛病的恋人。

但这两种选择产生的最后结果都是我们会在爱情中受到伤害。第一类的孩子选择的是理想中的父母,当他越跟对方接触的时候,他就会越是怀疑对方会重复自己小时父母对他的方式对待他,他会抵触对方理想行为,要么把对方变成小时候父母那样的方式对待他,要么两个人就是最后分道扬镳。

林静的爸爸是个酒鬼,每次喝酒都会打自己和妈妈,当她长大后选择的恋人是完全滴酒不沾的人,可是每到一段时间之后,她会总是会怀疑对方,她会用特定的行为激怒对方来验证去自己想法,一次她用暴力的侮辱对方,对方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动手打了她,她却说:好,果然你跟我的父亲一样。

她被打了会以受害者的心态去诉说这些痛苦,别人都是以为是丈夫错,可是当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才真正的知道这并不是他的错,错就错在林静用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投射到了他与男友的关系上,如果她不发现这个关系模式,很可能会再一次受到小时候的伤害。

第二类孩子选择的恋人是与家庭类似毛病的恋人。

飞鸿的爸爸从小就是一个花心的公子,与自己妈妈结婚的时候还保持与几位异性朋友相联系的状态,他就是处这一个家庭过程中每次看到自己父亲与妈妈之间的矛盾,他就很想改变这种关系,他把这种念头种在潜意识中,潜意识在他长大的时候寻找到都是坏女人,但是他天真的认为只要自己无条件真诚的付出,答应对方的要求,坏女人会以被自己打动改掉自己身上的恶习并且真诚的接受他,可是每次当他付出的时候,他见不到一点一点的回报。但是他沉迷于付出。

我们知道维持一段关系平衡的两个要素是,一是接受,二是付出,如果一个人无条件的付出,另一个必须要接受。当一个人常年的处于付出状态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自恋情结,他会认为既然我都无条件的付出了,那产生我们之间的问题一定是你决定的。

所以说飞鸿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着她改造坏女人的自恋情结,他也维持这种情节,如果他不发现的话也是很难在爱情中受到美满的结局的。

如果你在爱情中受到伤害,我建议你去放下大脑中的评判,用身体感知自己小时候与父母关系,自己现在的关系是否是重复了这种关系。

在爱情中受到伤害都是有原因的,不去发现,不去改变的话,这种伤害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深入了解这本书。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4

前一段时间,因为和家人矛盾重重。不间断的争吵使得我精疲力竭,特意到网上搜有关于家庭关系的书,于是找到了这一本!

这本书我看得很慢,一是因为当开始看书的时候,我和家人的矛盾已经差不多理清;二是书中有很多需要我仔细去探究和回忆往事的地方。

本书讲述了许多不同家庭的缩影,从父母和子女的不合,夫妻之前失败的婚姻,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还有互相纠缠的恋人关系……让我最颇有感触的一个词就是作者强调的“感受”二字!无论是父母和儿女的交流障碍,夫妻吵架之后之前冷处理,还是恋人之间无休止的争吵。他们往往都以自己为中心,忽略另一个人的感受,又或者他们误以为的是为他好,反而却投射出自己内心的需求。所以,口口声声说着换位思考,没想到做起来却是那么的难。

作者还一直特别强调,幼年时期和童年时期对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有些重大的,决定性的作用。那些成人之后得的抑郁症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主要因素都源于童年时期受到过重大伤害,比如被家人严重忽视,尤其是妈妈。他们把这种忽视当做是家人对他们的抛弃,他们的心情变得压抑却无法发泄,所以,长大之后这种压抑就很容易被触发,从而使他们的性格扭曲,人格崩塌。

全书所阐述的观点和思想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家人的关系正是如此。而任何一个会伤害家人的原因,可能都是因为不够爱,也或者说是因为不懂如何去爱。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5

1、原文摘要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语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预言需要基础。简单说来就是,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在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

突破一点,改变语言,有点到面,逐步突破。

2、读书笔记

我想懒癌的晚期患者就是我这样的吧,一定到了deadline才会动手做要做的事情。今天有两个以周为单位的打卡事件,如果不是懒癌发作都是可以早点完成的。

今天在舒明月的卡片写作的群中,打完卡,群主发福利,抢红包手气最佳的那位可以获得她在2015年阅读的颠覆了她的三观,也是扎克伯格的书单任务之一,这两个评价已经让我这个屯书癖彻底的坐不住了。我第一个在群中大胆“表白”我爱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在“竞争者”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群中换着方法说了三次,终于等到群主的红包,比较大家的金额我估计我有可能就是那个幸运儿。凡是都是有点意外的嘛,但是出现了,很多的网友都不在,8个红包只有6个人领了,难道要等到明天大家进群的时候再来吗?虽然知道自己很有可能就是那个最佳得主,但是心里也没有放松还是在时刻起到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红包出来的瞬间我把手停留在半空间3秒钟,心理不停的祷告,一定要是最佳,抱着一颗赤子心拿到了最佳,我可以获赠此书了,再也不是连再来一瓶都没有抢到的人了。

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有点贪小便宜,好东西出来我都想要,但是,我有又是特别胆小,我害怕别人说我贪小便宜,什么东西都想要,云云,反正周边不明真相的观众们总是要用语言群殴你一顿。每次东西出来我的内心都会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我想要这个东西,我想要,我真的很喜欢;可是,别人在背后说我怎么办,因为我拿到这个东西或者参与这个事情别人不喜欢我怎么办,别人孤立我怎么办……就这样两个小人激烈的争斗着,以前的每一次都是两个小人的激烈战斗状态,每次想要争取的时候,后面的小人出现了,然后就是犹如一个充气不足的轮胎在路上面行走,能够行走,但是速度不给力,会行动上去抢东西,但是不会尽全力想办法去抢这个东西。不尽全力,结果自然不尽人意了。这种不尽力付出,反而把能量分配到担心别人会负面评价我的事情上的状态是我做每一件事情的常态。

抢书的事情可能运气的成分比较大,但是从中我还是有一定的启示,刚好今天又翻开了这本书的这一个部分。书的内容和事件发生带给我的心理启发是一样的,要想实现一件事情的预期目标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心能量聚焦在如何完成这件事情上,而不是去担心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内心杜撰出来的恐惧。另外目标明确化,越明确越好,明确目标的过程就是给自己的大脑和内心的能量画一幅帮助他们找到目标的地图,这样他们也可以更加顺利的找到目标;另一方面我的毅力不太好,所以尽量缩短时间或者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书中作者也介绍了两点心理暗示的好方法,需要落实到行动上突破一点,改变原来的语言;有点刀面,逐步突破。作者已经用他花费一年时间改变自己圆梦北大的事情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跟作者的经历何尝不是讲述的同一个励志故事呢?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